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天富平台网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君:谋海济国航母情

时间:2021-07-23 作者:天富代理-天富测速 热度: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天富平台网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君:谋海济国航母情


 
 
“无论是学校还是材化学院,都提倡做‘顶天立地’的科研。所谓‘顶天’,就是要在基础研究方面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所谓‘立地’就是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扎的深,天富登录注册做的好。换句话说,就是要引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产品上、课题做到企业里、成果长入产业中。”
 
“蛟龙”入海,哈工程培养了舵手,“航母”出坞,哈工程造就了总师。
 
在哈工程人眼里,中国的版图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托盘和手柄。哈工程的一切与这300多万平方公里密不可分。
 
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哈工程”,60多年来,这里先后诞生了第一艘水翼艇、第一艘援潜救生艇、第一套船用综合导航系统、第一套气垫船驾控模拟系统、第一套水声定位系统、第一套DP3船舶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第一套自治式潜器(AUV)搭载对接系统等十几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共和国第一”。
 
学校逐渐凝炼出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为主体服务领域的“三海一核”办学特色。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中央军委直属正大军区级(正部级)高校。
 
☞1970年,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2011年,进入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哈军工开学大典
 
 
 
 
1953年10月14日院长兼政委陈庚在预科学员宣誓大会上讲话
 
 
 
 
哈军工阅览室
 
 
60多年前,哈军工人为了新中国强军使命书写了一个世界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奇迹。
 
 
半个世纪来,哈工程人始终秉持“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
 
 
在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母和几代各型舰艇与潜艇中,天富官方登录这所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技术支撑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逐渐凝炼出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为主体服务领域的“三海一核”办学特色。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是以‘三海一核’为核心展开。”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君在接受《大国之材》专访时表示。
 
 
01
 
学科优势:“三海一核+X”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源于1970年成立的“潜艇与鱼雷动力能源研究室”(对外称新能源研究室)和1978年成立的金属材料热处理研究室,“潜艇与鱼雷动力能源研究室”1985年扩建为新能源研究所。1986年新能源研究所与化学教研室合并成立化学工程系,2002年升级为化工学院。金属材料热处理教研室后发展为机电学院材料系。2006年5月,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原化工学院和机电学院材料系整合,组建新的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作为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哈工程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随着“三海一核”领域的发展壮大,哈工程巩固了在海洋领域的优势,同时积极拓展了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化、光学等新兴特色方向,科研发展模式逐步从“需求牵引”到“技术推动”转变。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学科紧紧围绕‘三海一核’这个特色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在“三海一核”的基础上,同时开展石墨烯、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发光材料等前沿性基础研究。”王君介绍说。
 
 
目前,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依托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船舶海洋先进材料及制造黑龙省重点实验室、先进海洋材料黑龙江省创新中心三个平台,开展船舶与海洋技术轻量化研究、船舶与海洋工程表面技术等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层次: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
 
 
02
 
科研特色:“做顶天立地的科研”
 
 
哈工程历来重视科研工作,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2012年,作为参研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为数不多的地方高校,哈工程为“航母梦”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据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所,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做科研要求做到‘明经道,至新异’,即:做科研要研究明白前人走过的路,发出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而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王君告诉《大国之材》。
 
 
王君表示,无论是学校还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都提倡做“顶天立地”的科研。“所谓‘顶天’,就是要在基础研究方面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所谓‘立地’就是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扎的深,做的好。换句话说,就是要引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产品上、课题做到企业里、成果长入产业中。”
 
 
虽然定位为“三海一核”,国防特色鲜明,但哈工程并不保守,学术开放性很强。学校牵头成立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简称ICNAME);与日本北海道大学签署双边合作协议,互派留学生。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韩国等多家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
 
 
03
 
人才培养:精英人才培养定位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基于国家建设强大海军、推进造船大国向强国转变、发展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发展核能工程等战略需求,学院明确了代表学校品牌的精英人才培养定位。
 
 
“我们还在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刚入学有一个过渡期,在观念认识、学习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一个转变期。每个教授带3-4个本科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度过这个时期。”王君说,另外,本科生导师制,也可以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让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都能得到精心的呵护。通过本科导师制度,引导学术大师参与培养本科生,充分利用培养方案实践体系中的学术研究实践环节。
 
 
同时,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积极探索新模式,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能力素质拓展模块”,设置不低于4学分的本科生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将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纳入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育人体系中,给予学分认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强化教师指导和引导作用。
 
 
推动本研课程互通,使优秀本科生更早、更广泛地参与科学研究。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促进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院士风采
 
 
杨士莪,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曾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
 
 
杨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矢量声呐、潜艇声隐身技术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曾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
 
 
廖振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从事波动理论和地震工程科研和教学。
 
 
王仲奇,中国工程院院士,热力叶轮机械专家。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并留校任教。
 
 
孙玉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反应堆工程专业,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
 
 
闻雪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舰船燃气轮机的著名专家,见证经历了我国舰船燃气轮机发展的全过程。
 
 
于俊崇,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动力专家,在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与核安全、核动力总体等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
 
 
邢球痕,中国工程院院士。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历任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所长、院长。
声明:本文内容由天富代理-天富测速官网上传。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检举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