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参与世博会筹备,到打造世界瞩目的武汉融创 1890 项目,罗黎勇先生在从业的十余年间,始终站在城市发展的高远维度思考问题。
“设计师要提升个人的思考格局,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坚持长期主义,这是我们共同构建“理想城市”所应该有的一种坚持。”在接受采访时罗黎勇先生表示。他曾是城市规划者,如今转变为地产产品策划师,角色的改变带给他不断变化与成熟的思考视角。近年来,罗黎勇先生在工业遗址改造、文旅城的建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持续研究新型城市功能板块发展等问题。
2021年12月9日,由DESIGN TRENDS设计趋势主办,大道恒美品牌管理协办的“2021设计趋势大会”将落地广州设计周。活动举办前夕,我们有幸对话大会演讲嘉宾融创华中集团产业产品中心总经理及武汉 1890 工业遗址研究院院长罗黎勇先生,从他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与城市战略发展的关联。以下是采访实录。
罗黎勇先生现任融创华中集团产品产业中心总经理、武汉1890工业遗址研究院院长。从规划到建筑,拥有丰富的行业及项目经验,曾参与完成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都江堰城市总体规划、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总体规划、武汉**大规模工业遗址群落武汉融创1890项目、武汉融创一江源项目、武汉甘露山文创城项目等一系列作品。
他致力于服务焕新城市建设,围绕“地产+”为城市赋能,在融创以企业产业能力小循环服务经济大循环的倡导下,积极推进城市共建战略,成为美好城市共建者。
# 01
核心价值观
DT:今年设计趋势大会的主题是“理想之城”,您将如何解读这个主题?
罗黎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其实城市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理想之城的定义也会不断变化。在我看来,建设“理想城市”的关键点在于文化的自信和每个人对城市建设的参与。
有时候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吐槽的“这个城市交通堵塞”、“这个城市没有文化”,实际上,这些都是城市在当时发展需求与发展方向上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这些选择在当时看都没有错,欧亿注册链接但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当我们把战线拉长,它一定还是会有遗憾的地方。我个人认为,遗憾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民族自信心去正视问题、包容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在当下的历史阶段去做更匹配发展的事情。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每个人对城市建设的参与。这种参与应该包括提出意见,或者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
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具有巨大差异,所以城市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对城市的认知,包括社会发展都是同步的,所以城市规划不是做完了就不会变。这些规划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中可能确实会起推动作用,但也可能会出现负面的影响,它一定是在条件变化的时候不断进行修正的。这些年,我也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调整可达到的方向。
现在房地产行业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短期主义造成的,我认为设计师要提升个人的思考格局,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坚持长期主义,这是我们共同构建“理想城市”所应该有的一种坚持,这也是融创现在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DT:据说您进入融创之前的职业履历非常丰富,可否简要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生涯中一些重要的转折点?
罗黎勇:我是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后来进入了全国四大院之一的同济城市规划研究院,成为境外和大型项目专项组的初创团队成员之一。2006年正值世博会筹备阶段,我有幸加入了世博会筹备组,主要负责了一些国际企业的主题策划和参与一部分主展馆中国馆的工作。这段经历令我开始对国际的能量企业有了更多的认知及产生一些新思路和想法。
随后,我相继参与了一些国际大型项目,比如开城的工业园规划、圣彼得堡的城市建设、安哥拉卢旺达的一些项目设计等。再之后,由于一些国际环境和政策的改变,我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国内。2008年,我参与了汶川地震援建工作。当时上海对口的是都江堰的抗震救灾规划和现场援建,我全程参与其中,同时也作为驻场对接人在当地呆了一年时间。国家在这个阶段确实需要全国力量的支持,我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并以这样的形式参与其中。
2012年,我回到了家乡武汉,加入了“地空中心”,参与到武汉的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地空中心” 即空间规划与城市土地开发的研究中心,是武汉市政府和规划局的智库单位,主要解决土地经营、城市整体发展,欧亿注册压力成型包括一些重难点项目的公益性建设等。在这个阶段,我重点做了一些相应的土地储备计划、规范性章程、远景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人口布局、空间结构发展,以及地铁与城市发展的协同规划等战略性的项目。
当时我参与了东湖项目,对东湖沿线十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整个城市界面进行把控,还有武汉中山大道项目,我们对一条全长七公里的老街改造,将这个历史风貌街区改造为一条步行非常宜人的慢街区。现在中山大道不仅成为了武汉的一张名片,还拿到了联合国人居署的金奖,这是规划行业的**高荣誉。
其实这一段时期,也是武汉的城市管理者的思路启蒙阶段,他们逐渐将城市空间、城市开发、交通体系、人口体系,以及空间发电体系结合起来,我有幸看到并参与到整个发展过程中。
DT:当时您是出于什么原因决定进入中海、融创等地产公司工作的?
罗黎勇:我一直是做城市规划的事情,但我逐渐发现城市规划可能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实际上,整个城市的品质提升,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是很有限的,更多的是需要靠市场的力量。同时,随着中国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城市建设从沿海发展逐步转变为重点强调内陆发展,武汉因此从边缘化区域变成了核心区域,大量的市场资本开始进入到这个城市中。所以,我想转行去做更落地的项目,从具体的品质层面实现城市品质提升的理想,后来就在机遇巧合之下进入了中海和融创这两家企业任职。
我本身是学规划的,后面转行去做建筑、室内、景观等设计。从这个界面来说,我在那个时候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做产品。我进入这两家企业的时机,恰好也都是他们在武汉大发展的时期,因此我前前后后操盘的项目应该有20多个。在集团做整体管控的时候,甚至高达五六十个了,所以其实在短短的3、4年间,我经历了非常多的项目。
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总体规划
用地面积:5.28平方公里
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用地面积:80平方公里
# 02
融创武汉1890,工业遗存更新与新IP打造
DT:从去年开始,融创武汉 1890 项目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作为项目的重要负责人,可否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进展?
罗黎勇:**,我们为这个项目专门成立了工业遗址的改造研究院,这是在市政府支持下成立的研究院。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设计机构,而是包含了从整个改造的筹备、策划设计到后续运营等内容,我们希望它会成为一个可运营的品牌。现在我们研究院已经建立了博物馆运营团队。在武汉这个项目之后,我们也陆续做了云南、长沙等地的旧厂改造,我们希望未来这些地方都会成为城市中心一个新的“文化复兴场所”。
其次,我们拿出了3栋大厂房打造了一个将近4万平方米的“改造先导区”。一方面,因为工业改造本身具有很高的难度,所以我们想把这里作为试点率先尝试一下修复、改造的手法。另一方面,这里也将成为运营筹备的场所,像今年11月1日举办的“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都设置在了这里,未来我们也会做更多的活动去探索运营问题。
DT:工业改造项目会比新建项目更难,因为它既要保存,又要创新,在这个项目中,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平衡这个问题的?
罗黎勇:其实当时我们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经验,所以我们就决定出去看看,先对别的项目进行考察,比如伦敦的十字街、北京的798艺术中心等项目我们都进行了考察。然后,我们邀请了一些全球头部设计公司为我们提供方案。项目初期确实出现了很多碰撞,但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可以说是全球设计师为项目在贡献智慧,我们**终进行了整合。此外,我们还邀请了一些文化名人来参与到我们具体的项目,比如研究张之洞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等。
旧改项目,尤其是有工业遗址留存的,主要涉及到三个维度:
**,应该要除去什么?我觉得这很关键,“去除”往往是**难的,甚至很多人在这方面的判断是有问题的。毕竟当下它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严格按照原样保留下来,那对城市未来来说,其实就像是一个“破洞”一样。我们之前也没有这个概念,我们主要希望对其进行保护,所以更多在考虑怎么保留,怎么新建,怎么加东西。但实际上更难的是你要去除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拿掉之后,它会涉及到空间形态、交通形态以及整个气质的变化。
第二,到底要保留什么?在空间新的功能变迁中,保留下来的东西也会产生功能性的改变,比如很多设备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启动了,但是未来这些设备也可能被重新演绎,并产生新的功能,或者一些厂房原来是仓库,我们可以将之改造成办公空间或者娱乐空间。因此我们要思考,我们要怎么保留,怎么改造。
第三,要赋予它怎样的活力与新功能?这里很大一部分可能会是文化,其次是液态功能,还有一部分是空间形态匹配的升级。
在融创·武汉1890项目工业遗址改造先导区
举办的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
DT:这个项目未来有怎样的规划?
罗黎勇:整个这个项目还是很意思的,整个建筑规模预计将达到130万平方米,我们用其中3栋做了先导区,这个先导区仅占整体项目计容面积的3%,其实还只是万里长城**步,后续可能还面临30栋的改造,每一栋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栋都是一个不同的项目。先导区现在已经被评选为**的优秀改造项目,其中包含博物馆、展示馆,以及临时的举办大型设计展的演艺空间,未来我们还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商业建筑、办公建筑,还有相应的轨道交通的配套开发。接下来就是在项目总体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更为细致的问题,比如招商的空间形态布置等,我们现在已经谈了像文和友、由电子竞技领军人物创办的电子俱乐部等等。我们希望在这个项目中植入新的内容、新的文化,此外还思考加入一些电影文化IP,希望能体现更多中华民族价值体系,当然这些还是在探索阶段。
其实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还挺多的,因为谁都不能给它设置“上限”,当然我们有“下限”,我们希望将它打造成一个工业改造的样本,把它做成文化、文创的核心区域。
融创武汉 1890
用地面积:36.4公顷
武汉甘露山文创城
用地面积:1.1万亩
# 03
未来产品趋势是“场景化”、“可运营”以及“品牌化”
DT:目前融创的产品状态是怎样的,可否请您进一步阐述“融创是一个城市的整合者”这个观点?
罗黎勇:实际上,融创一直以来在高端精品住宅领域开发上独具优势,我们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比如我们top级的“桃花源”系列,基本上是对传统苏州园林的再现,我们邀请了很多传统手工艺人共同参与打造。
随着行业的发展,融创开始围绕“地产+”进行战略布局,即以地产为核心主业,整合了会议会展、文旅、医疗康养、影视文化等不同版块。
**,会议会展。我们在与成都环球合作之后,现在已经是全国**大的会议会展项目的持有者和运营商,像武汉的国博、长沙的会展,这些城市级的会展中心基本上都是我们建设和运营的。
第二,文旅。融创是全国**大的文旅产业运营商之一,截至2021年6月底,融创文旅已布局39个核心城市,拥有14座文旅城。
第三,医疗康养。我们不仅跟头部的康养资源合作,而且非常重视康养体系技术和人才培养。在青岛,我们和清华大学以及青岛政府合作共建了清华大学附属融创青岛医院,实行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统筹;在中山大学设立“融创公共卫生发展基金”,用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
第四,影视文化。我们围绕影视、动漫、线上的mcn平台也做了大量的投放。很多电影拍摄,比如《我和我的祖国》、《刺杀小说家》、《熊出没》等其实都是由融创文化投资拍摄的,这种版权的获取主要是为了做原生代的文旅娱乐。未来我们还会拍摄大量的主旋律动画片、科幻片,主要是为了弘扬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塑造具有辨识度的IP。
总结一下,融创主要是围绕“地产”在做一些跟美好生活相关的产业布局,去解决未来人们的消费、生活、文化需求;同时,融创地产也在不断升级自己的住宅产品,聚焦中国传统文化,凝练品质;落实到华中区域,融创更多是在研究城市功能板块上的问题,然后去做城市的共建和共造,而不单纯是一个开发商。
DT:您如何看待未来的地产设计变化趋势?是否可以给出一些关键词并加以诠释。
罗黎勇:总的来说,设计是经营决策的结果,而不是一个项目的开端,我们应该从全维度,就是从更长线的角度、更高的格局去考虑。我认为,未来产品趋势的关键词一定会有“场景化”、“可运营”以及“品牌化”。
**,“场景化”。过去房地产行业的节奏比较快,展示区、样板房考虑得**多的是表象问题,很少关注场景的体验、受众差异化、品牌问题。随着产品受众群体差异化的产生,不会再有一个产品是可以适应全能段,不同的场景体验实际是为了不同圈层的感受。
第二,“可运营”。在“高大上”泛滥的年代,我们其实已经不太容易被打动,反而考虑得更多的是未来的可实施性和可落地性,所以,我们更加要强调实景的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层面问题。
第三,“品牌化”,就是在上述的两个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品牌内核的差异化定位,我认为这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的。品牌定位其实在很多行业都已经明确的发生,比如奢侈品、汽车行业等。未来企业要找清楚自己的方向,产品也要更具备“场景化”和更具有“落地性”和“可经营”的能力。
以实现城市品质人居生活为出发点,「DESIGN TRENDS设计趋势」以设计为链接,发现趋势、探索产品力,赞颂中国好设计。
我们坚持设计的人文理想,定义在地产、设计与大家居领域,以全球化视野挖掘商业环境,以专业的设计产品力逻辑来经营该平台。我们鼓励推陈出新的研发,真正为人居环境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我们关注在设计领域钻研与精耕的人物,让专业者输出有价值的观点;我们报道优秀的地产产品体系、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与软装设计作品。
高屋建瓴,深刻追溯
回顾过去,正视当下,看见未来
翻开《DT趋势人物》访谈集,你将迅速发现这是一座扎根地产设计领域横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研究的智库,我们与活跃在海内外地产、设计界一线的领军人物展开深入对话,回溯成功企业发展历程,发现与分析前沿信息,同时呈现具有创新意义的行业思考。